
內容簡介:
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,中國傳媒的生態發生了很大變化,這些變化反映在傳媒的生存方式、社會職責、文化承擔,也反映在傳媒與讀者、傳媒與政府關係的改變上。
在後極權主義的社會體制下,要求言論自由的呼聲日漸高漲,追求普世價值的傳媒先鋒,在高度壟斷、厲禁高懸的現有新聞體制框框下,與政府宣傳官員之間進行博弈,以追求真理的堅定立場,以有理、有據、有節的策略,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。他們是新時代的弄潮兒,是民主自由的嘗禁果者,是中國現代傳媒的破冰先鋒。
本書十三位作者——楊繼繩、左方、胡舒立、程益中、錢鋼、陳子明、孫旭培、魏永征、浦志強、胡泳、李大同、盧躍剛、展江,均為當代中國傳媒的代表性人物,他們應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之邀,前來作短期研究,本書收集他們在中心的演講、談話或研究文章,集中反映了三十年來中國傳媒生態的曲折變化,反映傳媒的困境、有理想的傳媒工作者的抱負和追求,也反映他們在推動傳媒改革過程中屢仆屢起、鍥而不捨的心路歷程。
中國改革之路漫長而曲折,一蹴而就是奢望,在鐵屋裡推開一扇小窗,透進一點光線,如此艱難而微小的進步,都是有心人付出心血達成的,在我們享受這些微不足道的進步時,請勿忘記先行者們的身影。
編者簡介:
陳婉瑩:資深新聞工作者及教育家,香港大學新聞學教授及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,曾在美國從事新聞工作23年。1999年受聘港大,創辦新聞碩士、博士和本科課程和中國傳媒研究計劃等。2003年兼任廣東汕頭大學長江新聞學院創院院長。回港前曾任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基金學者、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院客座教授、自由論壇傳媒研究中心學者。1990 至1997年間,陳婉瑩在美國第一大地方報紙《紐約每日新聞》(New York Daily News)任資深記者,專注移民新聞,完成華人國際性偷渡問題系列報導,贏得美國George Polk Awards 等多項全美新聞大獎。她曾從事電視新聞紀錄片製作,2004年獲邀出任美國國際電視權威大獎PEABODY評委。
錢鋼:中國大陸報告文學作家和記者,現為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。1979年起從事專業新聞工作,曾任《解放軍報》記者、《解放軍報》記者處負責人。1989年後,參與創辦《中國減災報》(任執行編委)、《三聯生活週刊》(任執行主編)、中央電視台《新聞調查》欄目(任總策劃)。1998至2001年任《南方週末》報常務副主編,主持該報筆政。出版於一九八六年的《唐山大地震》,被翻譯成英文、日文、韓文、法文(部分章節),是美國和香港若干大學的新聞寫作課參考教材。其代表作還有《大清留美幼童記》(與胡勁草合作)、《大清海軍與李鴻章》(原名《海葬》)、《二十世紀中國重災百錄》(與耿慶國合作主編)、《舊聞記者》、《中國傳媒與政治改革》等。
書籍詳情 | |
作者/譯者/編者: | 陳婉瑩 錢鋼主編 |
出版社: |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|
國際書號: | 9789882119918 |
出版年月: | 2008-09 |
頁數: | |
圖書分類: | 中國現代散文雜文 |
- 存貨: 有現貨
- ISBN: 9789882119918